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2019年暑假即将过去。假期期间,他们是如何度过的?每天几点睡觉?精神状态如何?对于自己的暑假是否满意?
日前,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就“大学生暑期生活”话题,对9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6成大学生暑假在家玩手机,近5成学生每天学习不足1小时,超3成学生0点后入睡,超4成学生暑期精神状态欠佳,近4成学生对暑假生活不满意,超4成学生暑假作息不规律、身体变差。
图为大学生暑假度过方式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超6成大学生暑假在家玩手机,近5成每天学习不足1小时
这个假期主要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度过?在参与调查的917名大学生中,61.18%选择在家里度过,其次是在兼职单位和学校,分别占12.54%和11.34%。
多数时间都在做什么?数据显示,玩手机占67.07%,其次为参加社会实践和在家陪父母,分别为64.23%和47.11%。
对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学生方斌而言,往年暑假多数时间是玩手机,“游走”于手机里的社交软件中。今年,他即将步入大三,为了能让自己在暑假增长见识,丰富多项技能,今年暑假他选择去实习,“玩手机总感觉是在浪费时间,总要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
暑期是提升自己的一个好时期。那么,大学生暑假每天学习时间是多少?数据显示,46.35%的大学生在暑期每天学习不足1小时。其次为每天学习1—3小时、3—5小时,分别占37.73%、10.36%。
丽水学院学生周文豪今年暑假在学校准备考研,每天坚持去图书馆,每天坚持学习8小时以上。他认为,暑假时间较长,“不论是不是考研,都应该要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
图为大学生暑假平均入睡时间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超3成学生0点后入睡,超4成暑期精神状态欠佳
苏州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学生郑雨欣开学大二,8月初结束了社会实践后,便开始准备雅思考试和“互联网+”比赛。白天忙着学习,郑雨欣就想通过晚上时间放松一下自己。“暑假每天都是凌晨一两点睡,主要是在手机上看小说。”整个暑假下来,她明显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如在校期间,身体感觉很疲惫,也出现了脱发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65.87%的大学生会在晚上0点前睡觉,有34.13%的大学生在晚上0点后入睡。其中,凌晨0点至1点入睡的有21.05%,凌晨1点至2点入睡的有8.72%,更有0.98%学生表示会通宵熬夜。
那么,与在校期间相比,精神状态如何?在调查中,有40.46%的大学生认为暑期精神状态欠佳,26.1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暑期精神状态比在校期间更佳,33.37%学生认为两者相差不大。
图为大学生暑假生活满意度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近4成对暑假生活不满意,超4成作息不规律、身体变差
临近开学,暑假生活进入倒计时,大学生对自己的暑假生活是否满意?调查结果显示,38.71%大学生对暑期生活不满意。
那么,暑假的生活方式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数据显示,48.42%的大学生认为暑假可以“增长见识,丰富多项技能”,其次是“作息不规律,身体变差”和“结识更多人,完善人际关系”,分别占44.93%、41.88%。
湖北大学学生陈怡在放假前制定了一些积极向上的暑期计划,如跑步锻炼、备考教师资格证,但一回到家基本就是看电视、玩手机、睡觉。这个假期,她每天一般晚上凌晨1点入睡,第二天中午11点起床。这导致她整日提不起精神,容易疲倦,不仅没心情打理自己,还很焦虑烦躁,也很容易闹情绪。“情绪一上来,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面对记者的采访,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的唐雨表示很懊悔,自己又荒废了一个暑假,“我带回家的法学培训资料有七八本,结果只翻了不到十页。”唐雨就读法学专业,开学后便大三。因司法考试资格证书是法学专业的“金本本”,为了提高通过率,她报了法考培训班,打算提前预习。暑假时,因为白天睡太多,晚上睡不着,只能玩手机,这让她陷入了恶性循环。而且,因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导致她的眼睛和脖子都比较难受,身体逐渐变差。
图为暑假生活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高校教师:开学后可制定计划弥补暑期计划执行不力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66.41%的大学生对暑期生活有规划,但不能完全执行;11.12%则没有制定规划。针对该情况,华中科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学生辅导员刘赵昊旻表示,大学生在没有合理规划好暑期生活的情况下,容易沉迷网络,足不出户,变成“假期宅”。为此,她建议,大学生应该提前规划好假期,按照规划严格执行,并及时记录规划完成的情况,最大程度地执行自己的计划。
中南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学工部教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罗方禄表示,很多大学生在放假前都有一个关于暑假的美好规划,有人选择去兼职,有人选择去支教,也有很多人去参加社会实践。如果没有按照规划执行,也可以在新的学期制定规划进行弥补。他建议,新学期除了日常上课以外,大学生可以参加校内外的一些兼职、勤工助学;可以报一个培训班,培养自己某项专业技能;也可以经常去图书馆,去蹭“网红课“,甚至多听音乐会、多参与文体活动等。(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教师外,其他人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实习生 胡晶晶 缪云怡
实习编辑:吴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