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5教育面对面文章作者:清华学霸张小熊
一、考试成功三要素
提到高考,大家相对最关注的还是考试,而不是学习和教育,对不对?我不是说这是个问题,相反倒认为这触及一个"真理",那就是考试不完全等于学习,学习好也不完全等于考试好——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崇尚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但它的内涵非常非常多,不可用考试来简单的概括,免得有人用“考得好,人生也没怎么样”来贬低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反过来,考试也不是只需要学习好,我看到过很多小朋友,平常学得很多很苦考试却不见起色,或者平常做题灵光一到考场却歇菜,然后逐渐丧失对考试、对学习的信心——我很心疼他们,因为考试不是那样的,考试不是那样“学”的。
考试是个综合能力。回想我的考试之路,有三个重要的成功因素,学习底子不差,考试有谋、有勇。
人言说“有勇有谋”,为什么我把"有谋"放前面?因为考试最重要的是谋略得当,知己知彼之后制定最适合的战略,谋略缺失,即使具备考试需要的一切素质(冷静、合理分配时间、敢攻肯舍等)也是白瞎。更何况,谋略是平日里学习时应做的,但大部分人都忽视了这点。
二、考试中的“谋略”
或许你要问了,我在高考时的“谋”是什么?拿我的数学考试来举例吧。我是个数学好的文科生,好到语、数、外三门主课的成绩考成了等差数列,130、135、140。135的分数在数学天才和理科状元看来不算什么,但这足够让我上清华。而且我考得很轻松,因为我有足够的时间来答题和检查,让我考到135——什么叫足够的时间,大家的考试时间不都一样?不,因为我直接放弃了最后一道大题,看都没看,这样我就比别人多了一道答题的时间来检查。
这就是我考数学的“谋略”,因为一般的好学生不会这么干。为什么制定这样的谋略?因为我的数学底子不差,除了特别难和刁钻的,一般题不会丢分,这是“知己”。那数学考试的考卷是什么?一道题一道分,不同题的难度不同,可分值却是平等的,最难题的10分和几道简单题的10分是平等的,对不对?这是“知彼”。所以在数学模考稳定在120分之后,我重新思考了考试中每道题对我的意义。我想拿高分,但我不是天才,我不是每道题都会做,我也不是语数外文综样样都行,那我该怎么考?平时又该怎么复习?权衡下来,数学的boss大题只有10分,花费考场上宝贵的5-10分钟去死啃未必得到的那几分,却失去了保住前面简单题的机会,划不来。而大题不做,但前面都对,也有140,也很不错了,是不是?那好,谋略制定,考数学时放弃难题,守住基本面;平时复习不再主攻数学的高难部分,留更多的时间给我的弱项学科,去补齐水桶的短板。
没错,这里面存在一个思想是:在高考中,分数是平等的,数学大题的分和小题的分是平等的,英语的分和数学的分也是平等的,单科学得再强,在凭借总分论胜负的高考中,也不能决定胜局——这是高考的规则。考试其实是一个游戏,有明确的规则,那么按照规则来玩耍,便是考生最恰当的选择。别钻牛角尖,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学科,都有学得好的学科,当然也都有不喜欢的、没天赋的学科,可是越喜欢的越去学,越学不好的越不喜欢就越不去学,那这样的“学习”,在考试面前,实则是个“伪概念”。
或许你会想,我这样的谋略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考到120分,所以制定谋略,对考不到120分的人根本没用。但就像我上面所说的,人总有擅长和不擅长,当这种不平衡遇到高考这样明确的规则时,我只希望,制定谋略能减少因不会学习、不会考试而导致分数不好的痛苦。
谋略不仅仅上面说的那一种,比如首先要了解你自己,每个学科那些学不懂、经常错的题目是什么(当年我给每个学科整理的错题本,现在想来就是大数据啊亲!),不喜欢的学科里面哪些是稍稍用力不太头疼就可以得分的,擅长的学科里面哪些部分是明明会但考试却丢分的,等等;其次要了解考试和考场上人的状态,每个学科考卷的结构、风格、容量,答题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节奏,在每道题花费多久时间,既能保证正确率、又不至纠缠太久,等等。待“知己知彼”的工作完成,再push自己有针对的去学习、去练考,就相对容易了。并且这种方法很容易是成绩和学习看到起色。我最心痛听到的消息,是有同学在考卷的某道题上卡了壳,或某些题出的稍微难一点,就导致发挥失常而满盘皆输的,这样的失误,太不值得。
三、高考是一场历练
我一直认为,高考是一场历练,是在踏入成人社会之前遇到的第一个真正要对自己负责的事情。其实,今后的人生和生活,到处都要面对我们不喜欢的事情,常常要同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时时都要面对自己的短板。那么从高考开始,学会制定恰当的谋略,获得相对最佳的结果,减少自己不必要的痛苦,人生会变得快乐很多。
现在回想,那时18岁的我,能制定这样的谋略,而且的确有勇气照着谋略去做,我蛮佩服自己。而最后能取得还不错的效果,或许是对这份清醒认识的奖励吧。
希望与你们共勉。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