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0|回复:0

【婴幼儿教育】农林毕业生民营企业就业比例高

 attach_img

17

帖子

0

回复

110

积分
最后登录
2020-02-05 14:40:35
注册时间
2020-02-05 14:40:35
楼主
  发表于:2021-09-21 19:55:32|查看用户信息



制图 刘亦凡

近日,部属高校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清单公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6所农林类高校总体上保持了90%以上的就业率。

记者分析6校2016年的就业质量报告发现,进入农林牧渔行业人数少、非基层就业等老问题依旧突出,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就业比重最大。这些老问题、新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待遇偏低造成专业对口率不高

制造业、农林牧渔、教育、信息技术、金融业是6所部属农林高校毕业生分布最集中的行业。据记者统计,选择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约为3000人,占签约就业人数的15%左右。

不同学历层次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业分布特点。本科生行业分布较广,其中制造业是首选,从事农林牧渔行业的比例普遍不到10%;研究生从事农林牧渔行业的比重高于本科生,在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农林牧渔行业是研究生的就业首选,占比均超过20%。此外,研究生在专业对口率上也高于本科生,南京农业大学超七成研究生认为自己从事的岗位与专业“非常对口”或“比较对口”,高出本科生2个百分点。

去农林牧渔行业就业的比重小,一定程度上与统计方法有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将毕业生就业单位划分在21个主要行业,但具体到农林牧渔行业,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例如,北京林业大学与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对口的景观设计公司,多数被划分在建筑业,而与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对口的环保、水利单位,多数被划分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由此可见,统计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毕业生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实际情况。

尽管如此,统计数据还是从侧面反映了农林类毕业生较少选择去农林牧渔行业的现状。农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一直不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社会蓝皮书》显示,理学、农学、历史学专业就业相关度最低。

行业待遇偏低是非专业就业的首要原因。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一项针对高校毕业生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显示,农林牧渔行业高校毕业生的收入均值由2009年的1649元上涨至2015年的3938元,但仍与2015年收入最高的IT行业有近1500元的差距。待遇偏低不仅阻碍农科学生本专业就业,同样也阻碍农林院校的非农科毕业生进入该行业。

企业就业成为主流

从就业类型上看,企业就业成为主流,6所部属农林高校选择企业就业的学生约为1.5万人,占签约就业人数的七成左右。

民营企业是接收毕业生最多的企业类型。南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签约企业比例达87.97%,其中民营企业比例占66.27%。这与全国大学生整体就业趋势相符。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届大学生选择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为60%,比2012年增长了7个百分点。

随着人才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比例持续上升。6所部属农林高校本科生国内升学、出国深造比例约占总数的近四成,国内升学呈现出向本校和“985工程”高校聚拢的趋势,留学目的地则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深造率最高的中国农业大学为例,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自2011年起持续增长,已连续5年超过50%。

此外,还有极小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创业。据记者不完全统计,6所部属农林高校2016届毕业生中约有50人创业。虽然这一数据远低于麦可思调查的全国毕业生3%的创业比例,但反映出6所部属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2016年进入了全新的探索阶段。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课程、强化实践、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籍管理制度。为此,6所部属农林高校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施4至6年弹性学制,放宽了创业学生的修学年限。创新创业教育带动了创新创业实践,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有507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这个数字是2014年的3倍。

西部和基层就业人数持续增多

6所部属农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优先选择大学所在城市、一线城市,相对的,他们去基层就业的比重较小。据记者统计,6校农林类毕业生参加国家或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的人数不足1000人,占就业总人数比例约为5%。

而现实是,基层农林专业人才面临断档,高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尤其缺乏。据国家林业局统计,全国县以下林业专业岗位近100万,林科人才仅占1/5;林业专业人才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接近1/3;一些基层林场站所甚至出现近20年没进过一名林科毕业生的现象。

农林类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基层工作环境艰苦、报酬偏低最主要。农林类工作尤其是林业工作一线往往远离城市、环境艰苦。基层薪资水平、福利待遇较低,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阻碍农林类毕业生就业。“在教育投入均等的情况下,艰苦的就业环境需要补偿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和提升基层就业待遇。”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主任韩福明说。

基层就业渠道不畅通,是农林类毕业生非基层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自2003年起,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技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相继出台,但在地方落实上,存在渠道不畅通、政策滞后的问题。编制能否解决?各项激励措施在地方层面是否落实?这些都是影响农林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因素。

不少农林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都指出,需要不断创新基层农林人才的招录模式。北京林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穆琳认为,逢进必考将不少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学生挡在了门外。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处处长缪鲁加说:“定向招生能很好地避免非基层就业。学生通过现有的招生机制录取进来,有意愿去基层就业,这种订单式培养切合基层就业需要。”

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林紧缺岗位与学校人才培养间存在断层。林科人才要落到基层,需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把引导基层就业真正前置到人才培养阶段。

可喜的是,随着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愈加系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中有310人赴西部就业,其中选调生、村官、应征入伍者约占一半。参加选调生项目的学生从2011年的23人增加到2016年的111人,已连续5年增长。(记者 王家源)来源:中国教育报

0

帖子

0

回复

0

积分
最后登录
1970-01-01 08:00:00
注册时间
1970-01-01 08:00:00
会员必须登录才能发布帖子!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