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亮
近几年,关于高考改革新闻的讨论与言论时不时就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比如浙江省高考改革将导致考生弃考物理的言论从2014年浙江省启动制定《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后就不断出现,一直到今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于是乎,浙江省的相关教育部门在国庆节前专门发文辟谣,认为近三年来的浙江省报考物理的考生数并不如网上所传的那样骤降,因为2017年浙江省考生“录取时选考物理的有8.9万人,占全部考生的36%……选考物理的考生本科录取率为72%,比不选物理考生高21个百分点;在“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录取中,选考物理的人数达到74%(其中“985工程”高校选考物理的人数达到79%)”。
该官方辟谣文为了安抚民众可能有的恐慌情绪,也指出“科目选考人数不均衡现象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正在研究完善办法……实行选考难免会出现学生的‘避难选易’和科目之间人数不均衡的情况。针对当前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现象,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我省正在组织专家组就完善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完善选考科目成绩赋分办法等,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并将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信息成本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无意讨论浙江省新的高考方案是否会导致报考某学科人数的骤降及其造成的更为深远的影响。而是想讨论科目选考本身和其可能造成的后果。2014年,浙江省启动考生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本意是想让考生能够基于自己的兴趣与专长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规划与安排,避免擅长跑步的和擅长跳远的运动员却要在泳池中一决高低的共输局面,所以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
这个初衷当然是好的,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了,选择一多,规则就多了,规则多了,要了解规则的成本就增加了。经济学对此有一个专有名词——信息成本。信息成本增加会给社会带来很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比如在西方选举中,如果底层民众不是很容易了解不同候选人不同执政方针的差异,让底层民众觉得去了解这些差异付出的信息成本远高于选出最终人选的执政可能给自身带来的收益,就会理性地选择不去了解候选人、进而不去参与最终的投票,这样选举信息成本的增加将导致底层民众放弃选举、富人喜好的候选人会胜出。再比如,如果法律条文多如牛毛,就会导致对法律的解释被律师等所谓的专业人士所操纵,官司会层出不穷、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下降。
弱势家庭考生怎能抵挡信息成本的增加?
对于高考而言,选择增多了,信息成本也就增加了。连浙江教育部门官方都承认“实行选考难免会出现学生的‘避难选易’和科目之间人数不均衡的情况”,都要“组织专家组就完善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完善选考科目成绩赋分办法等”。那么可想而知,那些弱势家庭的考生在信息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就必然处于全面劣势了。本来,在选择单一、规则单一的情况下,弱势家庭的考生可以依靠刻苦与智商等劣势不明显的地方发力,通过自己的拼搏与努力,实现高考改变命运。然而,如果选择多、规则复杂,强势家庭可以动用自身已有的各项资源(包括智力资源、社会资源与金钱资源)将这些规则了如指掌,进而作出最优选择。那么弱势家庭的考生与家长就在复杂的考试选择与规则面前,面临极端的信息不对称,无法支付昂贵的信息成本,而无可适从了。毕竟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不少由于报考志愿填写不当使得弱势家庭的子女即使考了高分也没有考上好的大学的案例出现。如果更为复杂的考试、招生制度势必会给弱势家庭带来更大的困扰。久而久之,弱势家庭将不会是弃考某个科目,而是选择放弃高考本身了。
历史上,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科举考试中推行八股文制度,就是将考试范围缩小到四书五经之内,让豪门子弟与寒门百姓尽可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减少豪门子弟对科举的垄断,增加寒门百姓的上升空间。因此,虽然八股文制度有很多负面因素,但是在促进公平方面却功效颇大。
所以,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时,务必对给考生更多选择会增加信息成本有清醒的认识,意识到增加考生的选择会是一把双刃剑,既要考虑到给考生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又要考虑到不会人为给强势家庭和弱势家庭带来新的制度上的不公平。毕竟,面对强势家庭的竞争,弱势家庭可以拿出来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多,只能是靠拼吃苦耐劳和幸运的天生智商了。要让弱势家庭的子女和强势家庭的子女一样,在学习与考试之外,还去考虑什么田忌赛马、博弈论与孙子兵法,只会是加速社会阶层的固化,进而给社会发展、民族未来埋下巨大的隐患。
《中国科学报》 (2017-10-10 第5版 大学周刊)
原标题:给考生更多选择机会也在增加信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