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0|回复:0

【体育运动】专家支招:如何写好一篇考场作文

 attach_img

21

帖子

0

回复

110

积分
最后登录
2020-02-05 14:39:21
注册时间
2020-02-05 14:39:21
楼主
  发表于:2021-09-21 21:02:50|查看用户信息

写好作文对语文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样做到审题精准、逻辑严密、表达精彩?本文结合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分析,备考的同学不妨看一看。

注重审题

审题时要综合写作材料,提炼最佳立意,紧扣关键词,关注高频词,防范偏离题。最佳立意与高频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高频词是给定资料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词语,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这类词语,进而概括提炼出整则材料的启示。此外,写作时我们特别强调审清“题眼”,“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而高频词在形式上就有着关键词的色彩。2018年作文题,浙江是高频词,浙江精神、浙江故事是核心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理解,用浙江人物、浙江故事阐述浙江精神就成为主流的写作思路。

有些材料的关键词不止一个,要注意不能任选其一,而是要综合起来看,有可能任何一个关键词都不可以单独成为写作的话题,只有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在行文中才不算偏题。比如2014年浙江卷的高考题,门、路、大学三个词语串联,才是最佳立意。

原题: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材料分成三个自然段,第一段是浙江精神的概括,第二段是在浙江精神影响下发生的浙江故事与传奇,第三段明确写作任务,即体验和思考。

阅卷中发现,作文存在不少偏题离题的例子。从学生的角度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分析和综合材料的能力,对“浙江”这个高频词视而不见,对材料之间的关系视而不见。

不少学生没有认真思考题目中材料,就直奔作文要求,并紧紧抓住了写作要求中的“站在人生的新起点”。由于忽视了导引部分的内容,致使大谈“人生起点”中的“体验和思考”,或者是从自己的人生出发,挖掘在“我”看来很关键的精神。比如:

“我现在正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我要告别童真,告别那些无用的想法;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我的绵薄之力;我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展现浙江人的风采……”

“作为浙江的一名学子,高考只是一个中转站,是人生新的起点。我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文化修养,与时俱进,为时代作出贡献,书写自己的传奇,书写浙江的传奇!”

没有准确审题的写作,只是个人呓语,遗憾的是这类文章不在少数。“站在人生新起点”就让考生一叶障目,由此可见学生审题能力的欠缺。

重视标题

考试中有一定数量的作文没有题目。这种情况属于起始效应差,没有题目的作文留给阅卷教师的第一印象不佳,考生应该极力避免。虽然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无标题先写作,然后再拟题的现象很普遍,但不能否认,这是不良的写作习惯。

题目怪诞和题目有错别字也时有出现。标题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怪诞的标题往往表明写作实力不足,如《立志做浙江人》《迷惘与艰点》《莫让起点起航》《孤山不孤》《一棵果树》《小城故事》等。题目本身出现错别字,也暴露了文字基础的薄弱,如《另劈溪经,坚持到底》《永褒浙江时代精神》等。

精彩的标题是什么样的?标题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考生的审题水准和语言功底,出色的标题能一下子抓住阅卷老师的心,具有孔雀开屏效应。拟题要注意抓材料中的关键词,着重注意高频词。标题是重要的点题处,作为扣题的招术之一,也要考虑尽可能地将关键词和高频词放入题中。如《树浙江精神,开优秀之花》《迎浙江潮,走时代路》《受浙江文化滋养,成浙故事传奇》《吸浙土之精华,扬浙江之风采》等,这些标题不仅紧扣命题材料,而且凸显考生想要表达的内容与观点。

大部分考生写的是议论文,而议论文总要提出观点,然后对观点展开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观点一般都作是非判断,而解决问题总是基于一种动作行为,因此议论文的标题最好能把这种判断或行为彰显出来,这样做不仅更符合文体要求,更能敞亮主旨,直指中心。

逻辑缜密

思维品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文水平的高低,逻辑性则是思维品质的重要因子。在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的过程中都需要有严谨的思维。“严谨”是指具有明确的作文结构意识,各结构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彼此呼应,前后照顾,衔接上有章法,中心内容不但突出,而且各部分相对均衡。因此,逻辑缜密在写作上,既关系到文章的内容,也关系到文章的形式。

以一篇《争先亦不忘国忧》的作文为例,该文笔锋犀利,理性地分析论述了当今面临的问题。开头先提出观点“争先亦不忘国忧”,开宗明义,引发对“国忧”的思考。接着由“支付宝”“自助超市”“集装箱”三个生活事例指向“争先”,然后肯定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文中巧妙地用一个发人深思的问句过渡到“不忘国忧”。围绕我们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山区贫困”“浪费问题”“垃圾污染”等展开分析。最后又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要敢于正视问题,敢做敢当。全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个层次展开论述,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另有一篇《继往开来》的作文,在题目中明确了“继往”与“开来”的两个逻辑层次,但在谋篇布局上有不妥之处,如某些段落与主题关联不密,有些论述不够充分。对此,可以删除与主题关联甚微的段落,插入一两个当今的浙江人物或浙江故事,作为“继往”之后的“开来”,从而表达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与标题相呼应。这样的调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会更富有逻辑性。

语言灵动 表述精彩

优美的文字、精彩的表述不仅赏心悦目,也更容易得到认可。《争先亦不忘国忧》一文开头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词句写出浙江的繁荣富庶,接着引用勒庞、鲁迅等的名言,增强文章说服力。特别是表述上的一些细节,处理得挺到位,如用“必”“愿”“但”“何况”等,使内在的感情夺纸而出,外在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在《本昔文,立今知,铸新知》一文中,起笔引用李大钊的观点,收一锤定音之效。继而用黄宗羲、鲁迅、陆游等古往今来的浙江名人作为议论的发力点,最后用张载的传世名言收尾。作者站在新时代高度对古今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切实的分析,文风大气,文笔成熟,写作的智慧迎面而来。

在名人与名人之间、名言与名言之间,有紧扣主题的点评和感悟,并辅以整句散句相结合的参差美,使得众多的引文无堆砌之感,反而是绚丽了文采,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主题,从而达到思考冷静、情感热烈的妙境。以下是一些精彩段落:

“浙江大地,风景独好,人才辈出,身为浙江学子,我愿策马扬鞭,敢为天下先,在浙江大地,承先启后,书我故事,创我传奇。”

“王羲之在会稽兰亭挥毫写就‘齐彭觞为妄作’,批判当时无为之风气;鲁迅呕心沥血,淬炼出百万字诤言以警醒世人。”

“浙江的沃土,人才济济,能人辈出。丰子恺、弘一法师、郁达夫、木心的名字在我心头回响。更不用说科学巨匠钱学森,严济慈为祖国的富强作出杰出贡献。如今的‘浙商’已成为一张中国名片,享誉全球。”

学生围绕着浙江故事、传奇和人物,用诗意的多彩语言,艺术性地进行表达,展示了自己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

如何才能语言灵动,表述精彩?博览群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它能够让学生掌握前人的认知成果,丰富词汇积累,发展思维能力,更重要是能陶冶情操。在阅读中认知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从而熟能生巧,在表达上自然更加流畅、形象、生动,文字会呈现整体的协调和优美,写作必然会越来越准确、精彩。

加强阅读不仅增强语言功底,而且丰富素材的积累。积累的素材越多,写作就越得心应手。阅读过程呈现的是虚拟生活,而贴近现实,走入社会,积极思考,不断拓宽生活的领域,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历练作文,作文的内容当然就更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更具时代感、真实感,从而有更多的写作话题和灵感,有更宽的写作思路和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从2018年的高考作文来说,写作素材的影响力较往年更大。知道《厉害了,我的国》的学生不少,但获知“厉害了,我的浙江”的学生实在不是很多,于是王阳明、鲁迅和马云成为考生笔下的宝贝,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尊重高考试题的原则出发,使用的材料是否为浙江故事、传奇和人物,是评分依据之一。


很多名人“被浙江”。朱熹祖籍江西,生于福建,在浙东做过官,学生将其描述为浙江人,类似这样的情况很普遍,虽然表述不很严谨,但也不算离谱。但把孔子、老子、毛泽东都拉进浙江人行列就欠缺基本的文化素养了;更有甚者,居然把马云和霍金弄混,说马云只能坐在轮椅上动一根手指。

此外,常识缺乏不容小觑。比如什么山都敢搬到浙江来,有学生写浙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浙江就是一个城市,而且是黄河或者长江入海口的城市。类似这样可笑的例子很多,可见学生平时对浙江及浙江文化了解甚少。可以滔滔不绝地讲纽约固然不错,但家乡的情况更应该了解,切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总之,各位考生日常应多读书看报,多思考,方能在考场上有更多的灵感。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作者:陈军良  高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浙江考试》期刊2019年第3期


0

帖子

0

回复

0

积分
最后登录
1970-01-01 08:00:00
注册时间
1970-01-01 08:00:00
会员必须登录才能发布帖子!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