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0|回复:0

【兴趣课堂】我是这样培养硕士研究生的

 attach_img

0

帖子

0

回复

90

积分
最后登录
2020-02-05 15:26:16
注册时间
2020-02-05 15:26:16
楼主
  发表于:2021-06-24 07:54:13|查看用户信息

中国科学报 2019-04-01 09:17:23
作者 | 陈赟

不同的研究生导师有不同的指导方法,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导师针对各个研究生可能都会有差异。

因此,我仅谈谈个人的一些经验。

从2003年博士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在浙江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协助指导硕博研究生十多名,到2012年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7名,在读5名,其中独立指导的研究生有7名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我指导研究生的方法受我的导师钱宇教授、浙江大学田景奎教授影响,有了自己指导研究生的独特风格。

我在钱老师门下硕博连读五年。

攻读博士期间,钱老师选定某个领域,让我们通过查看文献,关注最新国际会议,学习国际上知名研究团队正在做的工作。

其间,曾经因为读博选题失眠,打乱了我多年的生活规律;也曾经非常焦虑,一个晚上在工程馆作了两个开题报告。

我读博期间总体接受的训练主要是自己如何布局写作,一篇论文中英文反反复复修改十多遍;自己探索如何寻找科学问题。

钱老师门下大多都是在划定的大范围内具体的课题思想探索,接受“放养式”管理,造就了我们师兄弟较为独立的能力。

博士毕业后我到浙江大学工作,在这里,亲身感受田老师课题组的另一种风格。

田老师于2004年来浙大,立即招收了一些硕士生,并带一些本科毕业设计。他的指导思想是为每位硕士研究生想好具体课题,做好示范。

硕士研究生刚从本科转型过来,连写作都不顺畅,他这样做,可以节省很多探索课题的时间。

在两三年的研究生培养期间,学生能迅速完成既定课题,出一些成果,顺利毕业。

我虽然毕业许多年,但一直做企业课题,直到2012年之后才有机会独立指导研究生。

我的个性比较温和,常会想起自己读研时战战兢兢的心情,所以在指导研究生时总能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

开始招收研究生时,我很明确地在个人简介中注明“如果有意硕博连读的,请勿联系我读硕士”。

我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还是需要研究生帮我出点成果,让雪球滚起来的。

由于大多数本科生所受科研训练有限,即使撰写中文论文、正确引用参考文献等细节方面都有漏洞,所以导师帮他确定课题方向,师兄弟的传帮带这种方法尤其重要。

一入学,我会考虑整个小组的延续性、师兄师弟实验方法的传承性,很快为学生想好课题。

自2012年以来,培养研究生的方法也不断完善、改进,但主体思路基本不变:每个研究生至少能做14个月实验;研一开始接触实验,研三自己掌控时间,可以有大把的时间找工作,但鼓励继续实验或小论文,前提条件是已经有3~6篇SCI的工作量。

除了我独立指导的第一名研究生,其余研究生均获国家奖学金。

但第一名研究生也很优秀,他在理清实验中的一些具体细节,以及为小组的科研氛围营造方面立下功劳。

直到现在,这种师兄弟姐妹团结和睦、毫无保留地传承指导的气氛是我指导研究生的最大欣慰。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yunscut

《中国科学报》 (2019-04-01 第8版 博客)


0

帖子

0

回复

0

积分
最后登录
1970-01-01 08:00:00
注册时间
1970-01-01 08:00:00
会员必须登录才能发布帖子! 点击登录